欢迎回来!咨询热线:400-900-1256
MBA联考 2018-02-09 10:46:32 热度 519 来源:网络
大家在等待考研成绩的同时,绝大多数报考外校的考生囿于主客观条件,对所报考的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导师缺乏必要的了解,不了解学校某学科的基本设置与学术力量,不知道导师研究领域与主要成果。因此,虽然一些考生被录取了,但对今后学习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那么提前联系导师是十分重要的,那么联系导师的这些技巧,你get到了吗?
1、联系导师的****方式
首先,小伙伴们最头疼的可能就是如何联系导师。事实上,打电话、发邮件或直接登门拜访都可以。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同学都能通过报考院系或者认识的师兄师姐得到导师的电话或邮箱,因此电话和邮件是最常见也是****的联系方式。
如果以上两种联系方式皆行不通,那么登门拜访也可以作为备选方案,但应该注意的是,大部分导师很可能不会喜欢学生直接敲他的家门,毕竟工作与生活是不同的两方面。但敲办公室门或课堂门,相信很多老师是接受并认可的,不过这需要你有一点耐心,因为很多研究型导师不太会经常出现在办公室。
2、诚恳礼貌最重要
不管什么方式,只能要能联系上导师,就要向他直接表明你的来意,在此,礼貌和诚恳最为重要。首先你要有该有的礼节,问好、用敬称,这都是最基本的,但要注意不过分寒暄,与其肉麻兮兮套近乎,不如直接表明来意比较好,以免不必要地浪费导师时间。其次要表达你的诚恳,让导师知道你的决定是认真的,不犹豫摇摆,不敷衍了事,你认真“投靠”,导师自然会认真考虑是否接纳你。
3、给导师一个不得不要你的理由
光有礼貌和诚恳还不够,你还需要给导师一个不得不要你理由。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主动研究大于被动学习,每个导师都希望招到基础扎实、有钻研精神的学生,无论做实验还是做课题都能十分得力。所以你不应该“空手上门”,适当展现出你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并聊一点对未来研究计划的想法,导师会非常乐意听,并且能通过这些表达建立起对你的好感。如果能收获导师的鼓励,那再好不过了。
看完下面,会让你增分不少呢!
1、在导师的眼中,什么样的学生更容易打动自己?
首先当然是符合专业需要,因此扎实的专业基础很重要。另外,还有重要的几个标准,一是英语水平要达标,由于我并不是英语专业的导师,有一个英语水平较好的学生互助,效率会相对高很多,而且翻查外国文献,也要求你有一定的英语阅读水平;其次,要有出色的归纳总结能力,任何事务都能简单明了的说明,也是让科研更加顺利进行的关键;最后还需要有很好的沟通能力,这也是我最看重的能力。要敢发表意见,不要怕说错。最怕不说话、不吭声的学生。
2、是否有必要提前联系导师?
双方提前沟通了解并没有问题,但大家不应将这种做法当成是投机取巧的“旁门左道”。法不禁止即可行,我认为这是无可非议的,完全取决于学生的判断和考量。但不得不说这样会有风险。要是老师认为这是可行的,那么提前联系就是个很好的自我****机会。但要是老师认为你这是在走后门,自然就不会理会或录用你。
此外,是否需要提前联系导师很大程度与学科性质有关。理工科需要长期和导师做实验,接触会很多,提前沟通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和性格特点等是很必要的。不然到时了在实验室才发现自己不适合那就太晚了。文科类的专业学生主要看自己的意愿。事先联系导师其实是个毛遂自荐,也是一个让老师提前了解你的机会,是一种双向沟通。
提前联系导师便于导师了解学生,但更重要的是看这种行为背后的意图。有些学生就是想挖复试的题目,或者了解导师的为人等以便更有利于自已顺利通过复试,这些都是旁门左道。作为导师本身,我更希望学生介绍所学课程、研究意向等与学术有关的信息,****以信件或邮件的方式。通过这样可提前了解学生,也更利于以后的合作。
3、复试的结果是不是由导师说了算?
复试面试一般是由5~8位导师组成,面试结果会综合各位导师的建议;另外复试占比一般不超过50%,所以初试和复试笔试成绩还是很重要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均来自网络,意在提供MBA资讯分享。如有问题,请随时联系删除。
赞
上一篇: 零基础考研复习全年备考详细规划
下一篇: 跨考法硕专业课复习的策略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