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回来!咨询热线:400-900-1256

注册 前往学习中心 前往在线课堂

给人贴标签容易,难在找到自己的标签

在职MBA 2018-02-08 14:31:41 热度 488 来源:网络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通过贴标签来定义某个人:这个人是"二次元少女",那个人是"夜店女王",长得好看的帅哥叫"哈尔滨吴彦祖",奇怪的中年男人都是“怪蜀黍”,美女都是“宅男杀手”。


当一个人被一个词语贴上标签时,公众就会形成对他固化的印象,同时不自觉的,他自己的行为也会与这个标签的描述相一致。这种现象称为“标签效应”。


心理学家克劳特在1973年做了一个实验。他要求人们为慈善事业作出捐献,然后根据他们是否有捐献,标上“慈善的”或“不慈善的”。另一些被试则没有用标签法。后来再次要求他们做捐献时,标签就有了使他们以****次的行为方式去行动的作用,即那些****次捐了钱并被标签为“慈善的”人,比那些没有标签过的人捐得要多,而那些****次没有捐钱被标签为“不慈善的”人比没有标签的贡献更少。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标签效应”呢?


因为贴标签符合「最省力规则」,大脑在用最快的速度将人和事归类,我们每天要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接触的人多了之后,就很难记住每一个人。大脑也爱偷懒,它总在寻找捷径去认知世界,而贴标签可以简单快速地把抽象概念与具体行为联系起来。某种程度上,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么做。


“标签效应”影响着人们的印象管理。贴上一个标签,就相当于我们把握了一个人最核心的特质,这个特质有可能是一个人的特长,也有可能是他的不足,或者和他本人的兴趣爱好相貌阅历等等相关。既然别人对我们的认识有可能只停留在标签上,那我们为什么不主动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呢?


这就需要我们来主动来设计我们的个人标签,而不是被动的等待别人给我们贴上一个他们“自以为是”的标签。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占领别人的心智空间,从来产生更快速、有效的连接机会。当别人需要从自己的关系网中筛选某个方面的人时,能够****时间想起你,靠的就是你在他的心智空间中所占的位置。


现在,请你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正处在一个万人的舞台上,聚光灯瞬间锁定你,此刻你要介绍自己,你会怎么说?即使你对自己足够了解,但关于你的所有信息会很少的进入观众脑海中,过多的信息甚至会干扰重要点的吸收。


所以你现在的表达,不应该是普通意义上的传递信息,而是筛选。筛选出那些最容易被观众记住的词汇,你的关键标签是什么?这时,你脑海中就要考虑你的角色,你的特点,你跟其他人有什么不同。




那么你应该给自己打什么标签?


一、角色标签


角色标签就是告知别人,你的角色是什么?你是学生党?还是上班族?还是创业者?抑或是网红?角色不同,决定你的标签不同。依据所处行业不同,角色标签非常多,比如郭德刚就是“说相声的”冯小刚就是“大导演”MC天佑就是“网红”等等。


如果你是个学生党,那么你可以是学霸?学神、还是学渣?还是考神?在这个角色里,你的特殊标签是什么?

比如,你是“学霸”——手持课本、心怀难题,整日游走在高难度练习册中。

或者你是“学神”——不食人间烟火,天下难题都不在话下,数学148分算发挥失常。

还是“考试****”——让绳命在考场上尽情燃烧!老师,请再来一份考卷!


如果你是个上班族,那么你的职业角色是什么?

比如“程序猿”——钱多话少下班晚,代码BUG修不完;

还是“运营汪”——上班刷网站,下班继续刷,我们一起喜刷刷;

还是“设计狮”——熬夜拼设计,饿了困了就喝红牛。

如果你是个创业者,那你是 “幼教人”“健康防护专家”“出行达人”“安全使者”….,用一个关键词去给自己打上角色标签。



二、特色标签


所谓特色就是你的个人特质,找到你个人当中最突出的部分,放大它。举个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欢乐颂》中的五美:首先看,安迪,就是“女精英”的特色标签。纽约归国的****商业精英,投资公司高管,女强人的角色,表面上风光,但内心却有着常人体会不到的孤苦。


第二,曲筱绡,就是古灵精怪的“小狐狸”干脆利落、有鲜明的人生目标,性格豪爽,热爱赚钱的角色设定,说话直接,有些刻薄,人脉广,见到大事才知道义气。


第三,关雎尔:就是“乖乖女”,作为500强实习生,上进,剧中的温和角色的设定,不太擅长表达自己的情感,处于被动状态,乐于接受朴实朴素的爱情,其他人的意见对他而言很重要。


第四,樊胜美,就是“****美女”,作为一个****HR,剧中纠结角色,表面上一切看得透透的,实则内心乱成一团麻,大道理明白一堆,就是过不好自己的人生。


第五,邱莹莹,典型的“傻白甜”,公司文员到销售,横冲直闯的角色,对什么事充满好奇,头脑过于简单。


电视剧中的人设是有编剧和导演来设定,而你要作为人物品牌的人设,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如果你主动为自己打上“女精英”的标签,那一定会指导你的外在、言行、不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超“女精英”看齐,新接触的人也会依靠这个标签来认识你。



三、专业标签


要成为人物品牌,就要给自己贴上专业标签。你在某个领域,有着专业化和职业化的素养,能够源源不断输出专业化的内容,而非昙花一现。


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为专业化的代名词,聚焦一个行业,把专业做到1米宽,1000米深。


吴晓波:财经分析,从最初的《激荡30年》《大败局》为自己贴上财经专家的标签,再到如今的自媒体“吴晓波频道”,注重商业之美,始终专注财经领域。


罗振宇,从最初罗辑思维的自媒体,每天坚持60秒的语音,和优酷自媒体的视频。如今进入知识付费领域,扎根终身学习,做足“读书人”的专业化标签。


当你处在一个大的社会群体中时,需要的就是如何快速、有效的连接到你想要连接的人。想要你的人物品牌迅速被大众认知,就要筛选最容易进入心智的代表词汇,大胆为自己贴标签。在打标签的时候,切忌直接模仿别人的标签,艾默生曾说过:“模仿他人无异于自杀。”每个个体都是****,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品牌,找到自己的独特标签,你就是那颗最闪亮的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均来自网络,意在提供MBA资讯分享。如有问题,请随时联系删除。